近日,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发布了《陕西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公布2023年度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2024年度青年科技新星入选人员的通知》,我校5位教师入选。其中,计算机学院教授邓万宇、bat365正版唯一官网副教授梁磊入选2023年度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叶迎晖、副教授刘尧,bat365正版唯一官网讲师朱礼鹏入选2024年度青年科技新星。
邓万宇,计算机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系主任、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秦创源“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首席工程师、“西邮新星”学者、中国通信学会生技组委员、《中国邮电高校学报》编委会委员。2010年获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2015年完成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于美国爱荷华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计算机学报最佳论文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等奖励。
梁磊,bat365正版唯一官网副教授,2019年获西北大学物理学院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光纤传感技术研究,通过对微纳光纤、光纤布拉格光栅、色散补偿光纤、光子晶体光纤的传感特性研究,成功研制20余种光纤温度、湿度、压力、气体、折射率、液位、位移和加速度等传感器,及火灾预警、压力感知、液体测量和超声传感系统。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陕西省厅市联动重点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等科研项目10余项,授权/申请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其中多项专利被企业转化,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50余篇。成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公司,并承担陕西省厅市联动重点项目(项目共投资3045万)、陕西省大气颗粒物与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能力建设项目(项目金额420万)、铜川市碳监测评估试点(项目金额1065万)等项目。
叶迎晖,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中国通信学会人工智能与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入选陕西省科协青年托举人才计划,“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陕西省通信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陕西省科技新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项目10项。在IEEE Transactions/Journal/Letters、IEEE ICC/GLOBECOM、通信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上共发表/录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3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近1800次,h指数27。担任SCI期刊Physical Communication编委,数据采集与处理、电讯技术等国内期刊青年编委,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电子与信息学报等多个通信领域主流期刊客座编委,获得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电子与信息学报等多个期刊的杰出审稿人称号。
刘尧,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省5G+工业互联网通讯终端技术工程中心副主任、陕西省工信厅企业数字化转型专家,本硕博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工业大数据的复杂机电装备监测诊断与智能维护、精密机械加工状态监测与质量控制、工业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主讲《信号与系统》《先进制造过程故障诊断技术》等课程。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项目数十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国家发改委大数据专项、省重点研发计划、省科技重大专项、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等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SCI、EI论文十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2019年江苏省双创人才。
朱礼鹏,bat365正版唯一官网讲师,硕士生导师。2018年获西北大学光子学与光子技术研究所博士学位(硕博连读),主要研究方向涉及电磁超材料的仿真设计、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在可见-红外-太赫兹波段的线性、非线性光学和超快光学响应研究,以及基于光谱技术的高精度气体传感检测等方向研究,在Physical Review Applied,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Nanoscal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陕西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
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评选旨在加强全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瞄准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人才、项目和基地(平台)一体化部署,优先从揭榜挂帅等重大科研项目和科技创新基地(平台)中遴选,培养和支持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是陕西省政府为培养创新型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布局合理的创新人才梯队而设立的,旨在选拔一批具有较高的科研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青年科技骨干,聚焦重点领域,围绕解决我省重点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结合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急需紧缺人才需求,坚持向科研一线人才倾斜。